王涛:在“三个融入”中当好“双带”榜样

日期:2021-04-21 11:25:00 来源:本站 浏览:2707次


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王涛:在“三个融入”中当好“双带”榜样

推荐单位内江市关工委
作 者
(主创人员)

陈雪芹

编 辑
刊播单位

关爱明天杂志

首发日期

2020.8.18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热点 • 励志】

作品字数
(时长)

1249字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王涛是全省“双带”农村青年人才,他曾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回到家乡发展青花椒产业。他讲政治、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热爱农村,他创办的四川万丰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九叶青花椒项目从最初的1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0亩,带动周边300余名群众脱贫,让上塘坊村集体收入达到10多万元。将企业发展与关爱青年职工、关爱职工子女、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开展有机结合对当地无子女赡养又无劳动能力的老人、贫困家庭学生及因病致贫的村民给予大力救助,对周边农村青年产生了积极的正向激励。

采编过程

1.关爱明天网

2.关爱明天杂志

社会效果该信息先后被关爱明天网、关爱明天杂志采用、刊发,树立起内江农村青年人才的良好形象,营造起全社会共同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良好氛围和社会效应。王涛也先后被评为“内江市返乡创业明星”“内江市东兴区优秀民营企业家”“内江十佳新青年”。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1年4月21日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王涛:在“三个融入”中当好“双带”榜样

 

来源:关爱明天      发布时间:2020/8/18 9:58:19 

 

 

/通讯员   陈雪芹

 

1.png 

 

王涛给青年农民讲解种植要点

 

他从一名退役军人到一名技术员,从一名项目经理成长为企业的“掌舵人”。曾在军营历练4年的王涛身上有着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2015年,在中石油管道局担任项目经理的王涛积极响应党委政府“返乡创业,参与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号召,在内江市东兴区新店乡贫困村上塘坊村成立起四川万丰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讲政治、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将九叶青花椒项目从最初的1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0亩,带动周边300余名群众脱贫,让上塘坊村集体收入达到10多万元。公司逐步发展为集农副产品种植和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企业,对周边农村青年产生了较强的正向激励。

 

在创业过程中,王涛始终不忘助力家乡发展大局的初心,坚持做到“三个融入”。一是坚持融入返乡就业创业。作为一名曾经的在外农民工,他能深切体会到大家既要挣钱养家又想就近照顾家人的心理,因此,他积极吸引当地的在外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让他们能够就近务工,既保障了家庭收入又照顾了家人,切实解决了农村“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二是坚持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在土地流转后,他优先录用当地的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进入园区工作,让他们在有务工收入的同时还能学习技术,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能有务工收入,让他们从单纯的付出体力劳动到学会一技之长,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三是坚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的规划初期,他就坚持把实现经济效益和挖掘乡村资源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建设,在发展特色产业中,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文化底蕴,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创新性、艺术性,让产品背后的文化深入人心,最终形成品牌优势、市场优势,让特色文化故事融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万丰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王涛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还在上塘坊村成立内江市东兴万丰鼎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壮大青花椒产业发展推动脱贫。2018年花椒基地初投产实现产值2400万元,吸纳了上塘坊及周边村600人就业,发放村民劳务费1100万元(其中上塘坊村近600万元),上塘坊村人均年增收1.2万元。上塘坊村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青花椒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上塘坊村在2016年彻底退出了省级贫困村,1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18年7月入围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在区、乡、村关工委的联系指导下,王涛将企业发展与关爱青年职工、关爱职工子女、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开展有机结合,于 2017年6月6日倡议成立帮扶基金。他带头捐出自己所有工资为帮扶基金筹集了第一笔资金,后续按照“公司拨一点、总经理拿一点、员工捐一点”的方式积极募筹资金,他承诺:“公司有效益后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凡公司有特殊困难的转正员工和公司承包土地农户均可按流程申请帮扶基金,尽力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帮扶基金还对当地无子女赡养又无劳动能力的老人、贫困家庭学生及因病致贫的村民给予救助。当地不少困难群众在公司领取了扶助基金,村里孤寡老人们对王涛赞不绝口,留守儿童们都喜欢上了这位乐于助人的王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