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不老 关爱路长——第九届“四川省关爱明天十佳五老”系列报道

日期:2022-03-28 12:16:00 来源:本站 浏览:3090次


第九届四川宣传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

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青松不老  关爱路长——第九届“四川省关爱明天十佳五老”系列报道

推荐单位《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作 者
(主创人员)
冯雅可、王兆伟编 辑文字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和广电作品不另报编辑
刊播单位《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首发日期2021年12月20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2021年12月下/第24期作品字数
(时长)
6039字
作品评介
(120字以上)

该系列报道由《耄耋之年也青春》《“一元善行”汇大爱》《关爱路上不停步》三篇作品组成,分别讲述巴中市平昌县同州街道关工委执行主任牟万金、绵阳市“五老”关爱工作团团长陈竖琴、达州市宣汉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宗昭三名“十佳五老”,多年来俯身关心下一代事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尽心尽力的先进事迹。作品走近三位“五老”志愿者的不老人生,传递他们离休不离志、退休不褪色,发挥余热关爱后代的“五老”精神。

采编过程


2021年8月,第九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评选活动启动,本刊记者对候选人进行了实地采访。12月10月,“十佳五老”评选结果出炉,党刊《人物》栏目随即推出系列报道,集中刊发其中三位“十佳五老”的故事。这三名德高望重的“五老”志愿者,性格各不相同,故事各具特色,在采访中,记者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身为“五老”志愿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图名利、甘愿奉献的“五老”志愿者可贵形象跃然眼前,为作者下笔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社会效果


无论是80岁的牟万金,抑或65岁的陈竖琴,还是64岁的张宗昭,作品通过展示他们看似普通平凡的工作,挖掘出其为关心下一代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稿件经《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四川党建网同步推出后,在广大读者和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领导签名:                                 (推荐单位盖章)

 

 

2022年  月  日

超长作品特别推荐,总编辑签字:


青松不老 关爱路长——第九届“四川省关爱明天十佳五老”系列报道

在巴中市平昌县同州街道 (原江口镇),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的耄耋老人走街入户,他就是同州街道关工委执行主任牟万金。他常常对大家讲,没有“万金油”的劲儿可干不好关爱青少年的工作!


立下“军令状”,实干践诺言


2009年6月,从平昌县原江口镇党委书记职位上退休多年的牟万金,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 镇党委请他参加巴中市关工工作培训,并负责组建镇关工委领导班子。


“此前,我没有接触过这一工作,有些犹豫。”经过培训,牟万金觉得“此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于是立即向镇党委立下“军令状”:“关心下一代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美满幸福,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我是党员,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干好!”在他牵头动员下,最终确定辖区12名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身体条件好的离退休老同志为镇关工委班子成员。


无经费保障、无办公阵地,各社区 (学校)无关工小组……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关工委班子不得不从“无米之炊”做起。“同州街道辖区总人口近30万,其中未成年人8.4万,有上千名留守儿童、‘五失’青少年等需要特殊关爱的人群,工作面宽量大。关工委成立之初,牟主任忙里忙外,非常辛苦。”“五老”志愿者肖继钊对工作刚起步时的艰辛记忆犹新。


牟万金汇集班子成员的集体意见,梳理出“一学、二建、三抓”的工作思路,即学习借鉴周边乡镇关工工作经验,建班子、建阵地,抓宣传、抓基础、抓典型引路。随后,牟万金带领镇关工委同志走村串户,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研,协助社区(学校)建立关工领导小组21个、关工小组33个、“家长学校”和“留守儿童之家”37所,掌握了基层大量的基础资料,并落实了办公室阵地和经费保障,为下一步关爱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需要关爱的孩子很多,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重要的是发动全社会关爱。”带着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牟万金带领街道关工委发动1532名“五老”志愿者参与“五助一帮”结对帮扶。通过摸清底数、部门联动、惠民政策、暖冬慰问、扶残励志等多项举措真情帮扶,为辖区644名留守儿童、25名孤儿、13名残疾儿童、34名“五失”青少年和174名困境儿童,构筑了一张关爱“保护网”。


牟万金倡导创建关爱失亲儿童的“爱心妈妈”团队,已从最初的9人壮大到如今的65人,“爱心妈妈”们用别样的母爱,陪伴无数孩子健康成长。“以前没有妈妈,很多话不知道给谁说,现在我都给‘易妈妈’说。”11岁的女孩张艺馨母亲病逝已8年,“爱心妈妈”易浩英让她重新感受到了母爱和温暖。


关爱不言老,为霞尚满天


“牟爷爷,传给我!”“牟爷爷,快接住!”平昌县严华小学操场上,四年级的学生们正拉着牟万金玩“击鼓传花”,虽已80岁高龄,但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的牟万金依旧精神抖擞,有使不完的劲儿。到学校走走看看,给学生讲故事、陪他们玩游戏,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已经成为牟万金的日常。


“立德树人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一定要抓好抓实。”近年来,同州街道关工委协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送法进校园”“诵读经典”“身边榜样,传递大爱人生”“三爱教育”等多项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生们的法治意识、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开展的家教、家规、家风教育,至今已评选出模范家长469人、优秀学生4320人。


每年寒暑假,牟万金都会带头走进“家长学校”授课,受益听众达3万余人。“牟爷爷讲的故事我爱听,下次我还要来。”蜈蚣社区四年级学生袁鑫说,牟爷爷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生动鲜活的小故事和身边的先进典型,他和同学们受益匪浅。


“我与牟主任共事多年,他是一个有领导才能、有工作经验、有务实作风、有创新精神、有关爱情怀,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麻烦 ‘五有三不怕’的实干家。”平昌县关工委名誉主任周尚聪感慨道,“关工小组有什么活动,他每次都准时参加,风雨无阻。”


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12年来,牟万金每年都会私人拿出3000余元来帮助辖区困难儿童,并持之以恒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今年2月,李正刚、谢青青、余沐柳、罗煜川、丁榆琳五位受他资助的学生联合送上锦旗,用“助困解难暖人心  立志成才报党恩”表达出他们对牟万金的感激之情。


今年“七一”前夕,巴中市、平昌县领导看望慰问“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时,牟万金激动地说:“我虽然为党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在未来有限的生命里,我还会继续走好关爱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余热。”


“一元善行”汇大爱

 

一元很微小,但无数一元便能汇聚成爱的暖流,温暖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绵阳市“五老”关爱工作团团长陈竖琴便是这个让爱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的人。


持之以恒的“一元爱心”


“最初只是想在工作之余为老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更坚定了我做志愿者的想法。”陈竖琴曾经是绵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为人民服务”早已根植在她心间。


“可不可以成立一个跨领域的公益慈善组织,整合资源为灾后重建服务?”2009年6月,陈竖琴在一个读书会上提出了这个想法。此后不久,在她的努力运作下,绵阳市第一家依法登记注册的民间公益社团“一元爱心协会”成立。“一元爱心”这名字,寄托了陈竖琴和团队对灾后重建的期盼: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十余年来,在陈竖琴的带领下,协会坚守“一元爱心,慈之以恒”理念,会员由最初的公务员、文艺界人士、大学教师等群体扩展到社会各界共计200余人,志愿者近千人,通过协会参与志愿服务的大专院校学生和爱心人士超过10万人次。凭借一支会员队伍、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有专业水准和公益意识的社工队伍,一元爱心协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关爱困境学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到参与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等,影响力日益提升。


“并非人人都是富翁,但人人都有爱心。每天捐出1元钱,把爱心变成持之以恒的平常心。”早上6点,一元爱心协会的会员总会准时收到一条短信,这是陈竖琴为协会策划的第一个项目——“一元善行”项目组发来的“一元爱语”。


“一元善行”倡导大家每天捐出1块钱,用于资助地震重灾区的孤老病残和贫困大学生。项目启动后,参与者从最初的仅6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600余人,12年来,项目累计募集善款20余万元,先后资助了安州区高川、茶坪的孤残群众200余人,多位贫困大学生得到“一元善行启程助学金”资助,“一元善行”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真诚关怀。


给留守儿童一个家


10月19日,绵阳市涪城区玉皇小学里书声琅琅。教学大楼旁新打造的耕作园内,已经划分出10块小田地,等待班级认领栽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陈老师,感谢你的支持帮助,学校教室的桌椅都换新了,孩子们高兴得很!学校环境也越来越好,接下来,他们还能在耕作园里参与劳作耕种,体验田园种植的乐趣……”校长陈杰向陈竖琴介绍着打造中的校园文化,这其中也汇聚着协会的爱心善行。


“看着‘玉娃娃’过得越来越好,我们也很高兴,如果有困难和需求尽管提,咱们协会能帮就帮。”陈竖琴一如既往地把责任担当扛在了肩上。


时光回溯到2010年,玉皇小学有500多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校外安全与情感缺失问题引起了刚成立不久的一元爱心协会的关注。那一年,陈竖琴第一次走进玉皇镇,家访了玉皇小学一位学生,女孩的父母在外打工,四年时间,女孩一次都没见过父母,她的爱大部分来自照顾她的姥姥。“长大了我要当医生,因为我要治好姥姥的病。”女孩的话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5月,陈竖琴带领爱心协会在玉皇小学成立了“玉皇家园”,这也是爱心协会建立的首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到周末,辅导老师、大学生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就会带着家园里的“玉娃娃”学习、游戏、聚餐,培养兴趣爱好,在志愿团队的呵护下,这些留守儿童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与陪伴。“自从有了这一支爱心团队,我看到很多孩子从拘谨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自信。”陈杰坦言。


家园,是憧憬;家园,是梦想。2012年3月,“童缘杨家家园”开园,随后,涪城区金峰家园、石洞家园,安州区安心家园也陆续成立……如今,通过留守儿童之家获得成长陪伴的学生已逾千人。


弘扬中华好家风


把目光聚焦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残疾儿童,陈竖琴先后指导协会在山区县开展“贫困学生营养餐”“贫困学生助学”活动。在尽力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协会还为农村及城市的孩童提供“精神食粮”:十年如一日地开展“大众国学”项目,在村里创建“村学馆”,在社区举办国学讲堂,围绕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等内容,放映国学题材影片,免费赠送国学书籍、光碟,向群众传播中华民族优秀家教家风。


去年,平武县江油关镇党家沟村“村学馆”成立时,陈竖琴现场诵读了北宋诗人咏平武江油关的古诗:“满耳江声满目山,此身疑不在人寰。民含古意村村静,吏束刑书日日闲。”鼓励孩子们传承“古意”,热爱家乡。


为了让国学更加接地气,陈竖琴时常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典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并录制下来,再通过微信群共享给村民。由于形式生动,内容短小精练,“陈老师讲堂”也逐渐成为口碑品牌,深受大众喜爱。


“我是受益者,现在有能力了,也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曾经是玉皇小学留守儿童、如今是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小范主动加入了“陈老师课堂”,录制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为弘扬中华好家风出一份力。


作为“一元爱心国学讲师团”中“教龄”最长的陈竖琴,无论是应邀出国开中国文化讲座,还是进学校下乡村,她对家教家风宣传的脚步从未停歇。“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我们希望弘扬优良家风,用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陈竖琴说。



关爱路上不停步


一次会议透露的小信息,经他牵线搭桥,促成了惠及数百名贫困学子的助学基金;一场联合多部门的“落户行动”,因他日夜奔忙,让近百位“黑户娃”从此有了身份;一位贫困学生的“乒乓球梦”,在他帮扶资助下,点亮了希望之灯……


在过去的五年里,达州市宣汉县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这背后离不开宣汉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宗昭的努力和奉献。

 

以初心践行关爱使命


记者眼前的张宗昭,戴着眼镜,身板笔挺,儒雅干练的模样,打破了众人对“64岁退休老人”的刻板印象。“做着关工委的工作,我一点都不觉得累。不仅不累,几年下来,我还越做越有劲,越做越有成就感。”张宗昭中气十足地说。


2016年,张宗昭从宣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职位上退休,担任宣汉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加入了“五老”队伍。尽管成为“五老”志愿者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张宗昭与关工委早有“前缘”:2006年至2011年期间,还是宣汉县委副书记的他,曾担任过5年的宣汉县关工委主任。张宗昭称,自己对关工委工作“有一种情怀”,这情怀的源头是“国家好、共产党好”。他解释道:“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国家从贫弱到富强,亲身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我们受益于时代,有责任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这种情怀的推动下,张宗昭不断践行着他就任时的决心:5年来,他带领宣汉县关工委一班人,争取党政支持、强化基层组织、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宣汉关心下一代工作实现“一年迈一个新台阶”。他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一批批“五老”、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入到关爱事业中来,通过多种途径助力宣汉青少年健康成长,“关工委”在宣汉县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019年5月,宣汉县关工委携手北京UU公益举行“爱满宣汉‘5·28’帮困助学”公益活动。爱心企业、爱心社团、爱心人士纷纷举牌认捐、签订协议,仅在活动现场,就有952名贫困青少年得到资助——捐助者将以小学、初中每年1600元,高中每年1800元的金额标准,支持这些孩子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


两年来,这一公益项目受助青少年已经增加到1787人,一笔笔爱心助学善款,定期汇入宣汉县关工委公益账户,为这些寒门学子实现梦想插上了翅膀。“捐助金额细算起来,共近1700万元。这个数字真是太惊人了。”宣汉县关工委副主任、秘书长李朝政感慨道,“可以这样说,不少企业决定参与进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主任的影响力。”


以行动诠释关爱情怀


“张主任心中真正装着人民群众。”宣汉县公安局机关党委书记曹先贵至今还记得2019年那场“落户行动”。起因是县关工委在调研中发现,全县还有不少“黑户娃”,没有户口,就意味着他们读书、升学、参工、参军甚至外出务工都会受到影响。随后,张宗昭牵头关工委协调乡镇、学校、村委会,对当事人进行入户走访、完善材料,协调县公安局简化落户程序,协调县卫生健康局及妇幼保健院针对特殊困难家庭减少甚至减免采集血样和鉴定费用。从当年5月到12月,在张宗昭四处奔走下,全县89名无户口青少年全部落户。


在宣汉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刘志国眼中,张宗昭热心且尽心。他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上班”:或是到办公室安排工作、策划活动,写材料、改文稿,或是前往县内各相关部门、企业就关爱项目进行沟通、交流……有时候,连节假日他都要“加班”。


几年来,刘志国跟随张宗昭,前前后后走访了数百个贫困家庭。“很多时候都不是专门去孩子家,而是到了某个乡镇,听说当地哪里有困境青少年,他就立马前去核实情况。”一旦确定孩子的确需要帮扶,张宗昭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解难题。


宣汉中学来鹿学校的学生汤茜茜便是受助者之一。“如果不是张爷爷帮助我,我家早就无法支持我继续练球,更别说到成都去提升培训了。”汤茜茜从小喜欢打乒乓球,曾多次获得达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冠军,却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培训费用。眼看她的“乒乓球梦”即将止步,教练李菡通过球友联系上了张宗昭,向他寻求帮助。


“张主任是真的热心肠,到处帮我们找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牵线搭桥。从她小学六年级到现在,每年都有1万元的培训资助,这笔钱还会资助到她大学毕业。茜茜能继续打球,我们都很感激!”李菡说,这笔资助带来的不仅仅是球技的提升,更让汤茜茜的人生有了广阔的天地。


人生正在改变的还有宣汉县土黄中学和南坝中学的数百名贫困生。2017年的一天,张宗昭参加一场会议时,听闻由清华大学一名退休教授发起的甘肃兴华助学基金会有意在四川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他深知这是一次不容错失的机会,会后便马上开始联络各方人士,与基金会建立了联系。随后,张宗昭实地走访宣汉多所学校,调研贫困学生情况,梳理汇报材料,即使在调研途中突然身体不适,但为了促成合作仍带病工作。“这个项目拿下来,会有很多孩子受益,我坚持一下就是。”为将基金会引入宣汉,张宗昭倾尽全力。2019年,甘肃兴华助学基金会落户南坝中学和土黄中学。基金会将为这两所学校里数百名贫困优秀学生每年发放2000元助学金,再为其中考上大学的学生,每年提供4000元的资助。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基金会的帮助对我们学校、学生都是鼓舞和激励。”南坝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松说,基金会不仅仅提供金钱资助,还会定期在学校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扶贫又扶智”,学生们因此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信。“张主任就是这样一个血性阳刚、重情重义的人,是他给我们带来了满满正能量。”张松感激地说。


旁人的赞誉在张宗昭看来,正是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我就愿意多做点关心下一代的事情。”他这样说着,也用过往的五年和今后更长的时光一路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