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日期:2024-01-26 浏览:890次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今年5月,教育部又会同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议,再次部署做好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密结合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发展趋势,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事关党的事业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大意义。根据县决咨委的统一安排,社会事业组先后组织集中调研3次,对全县6个部门、5个街道(社区)、10所中小学校进行走访座谈,并对1500多名在校师生和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加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我县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心理活动正常、情绪稳定协调、人格较为稳定、主动适应环境等内容。具体来说,一方面,个体能够与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相适应,个性特征相对完善;另一方面,个体意志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所呈现出的状态较为积极,并具备应有的调控能力。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中有20%的人存在心理问题,4%的人有严重心理问题。现有中小学生存在的内隐或外显心理问题很多,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表现:


1.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面对沉重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很多中小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出现旷课、逃学、弃学等现象,对考试十分紧张,担心成绩不理想而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法面对老师和家长,更担心受到家长的打骂。在这种高压状态下,随着每次考试的来临,部分学生便产生恐慌和不安,由此而引发他们心慌、怯场、失眠、情绪低落以及食欲不振等焦虑心理。


2.自卑心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缺点,进而加以责备,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加之意志薄弱,耐挫力差,于是灰心丧气缺乏信心。长此以往,不少中小学生就表现出自卑、敏感、孤僻、忧闷、闭锁、抑郁等反应,或者以特殊的行为方式逃避问题(如酗酒、上网成瘾等),或者出现情感冷漠,产生轻身、自残和跳楼自杀等倾向,甚至有伤害同学、伤害家长 、殴打老师等极端事件发生,后果极其严重。


3.叛逆心理。当前,由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自我意识强,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与老师之间交流不深,害怕与外界接触,往往于人于事产生消极对抗心理,甚至达到敌对状态。只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接受批评;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和控制自己;生理发育较之心理成熟快,学生“早恋”偏多;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动辄发脾气,耍霸王,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离家出走等时有发生。


4.自私心理。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心胸狭窄,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甚至排斥他人。缺乏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能原谅和谦让别人,常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困难,往往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不能助人为乐。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虚荣心强,爱面子、摆阔气,嫉妒心、好强心重,常常瞧不起别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和尊重。


5.懒惰心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怕吃苦、怕受累、怕脏活,常与别的同学攀比家庭条件的优越程度,穿着打扮毫不逊色,日常生活浪费严重,缺乏文明礼貌和勤俭节约、朴质务实的良好品行和习惯;怕走出家门去融入社会和大自然,对一些基本农事活动不了解、不熟悉;做事独立性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过分依赖家长,做事不彻底,往往虎头蛇尾或一遇困难就半途而废。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人是一个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中小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准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其上述心理问题的产生必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网络更新的不断加快,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已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1)社会上滋生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心理。(2)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影视、出版等部门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而是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儿童青少年起着教唆效仿作用,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色情广告泛滥成灾,严重地毒害了中小学生,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3)在一些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失缺、假冒伪劣、欺诈拐骗等各种丑恶现象一度蔓延,加之中小学生视野不断开阔,一些西方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对其思想道德也产生了冲击。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不良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1)教育教学观念有偏差。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萌发“轻生”念头。(2)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不堪。繁多的作业、紧张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使广大中小学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一些学生难负重荷,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弃学。据调查,在每天必须花3小时完成学校规定的家庭作业的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学生,分别为17.68%和1.96%,在家长还要布置额外作业的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高达38.67%。(3)教师教育方式不正确。目前,在一些中小学仍然存在着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如罚站、罚抄作业、讽刺、挖苦、侮辱等,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以“不惜牺牲自己”的方式(即放弃某学科或整个学习活动的非理性行为)来对抗来自学校或教师的不合理的现象和不理智的行为。(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落实。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之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不足,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当滞后,远远不适应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就南江而言,全县教育系统共辖中、小学校85所,仅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5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73人;仅有心理健康咨询室76间,累计投入资金才40.3万元。


3.家庭因素。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与家庭教育不良有着直接关系,而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其家庭教育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1)家长教育方式失当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关心、母爱,形成冷漠、怀疑、仇视的心理;而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结果又造成任性、自私、孤傲的心理;也有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打骂,使学生形成胆怯、自卑、不诚实的心理;父母对子女的不公平态度则常常是病态、嫉妒形成的主要原因。(2)家庭气氛不和谐。有些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时有冲突发生,破坏了良好的家庭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处于提心吊胆的心境中,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3)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离婚、父母一方死亡或存在养父养母,这样的单亲家庭其关系一般会影响或破坏孩子与家庭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往往容易让孩子形成冷漠、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产生反抗、粗暴和弃家的现象。


三、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要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育人、育才和育心相结合。


(一)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开展心理辅导。教育主管部门与人事部门加强衔接,招聘更多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在未招聘到更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之前,应当建立对班主任的培训机制,让更多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懂得并熟悉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进而规范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规范各类教学行为,有效整合学校德育教育,推进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学习心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主题特色课程实施。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使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选用符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2年修订)》要求的教材或学生自助读本,确保其科学性。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成长规律、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质量。建立以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加强美育体育教育,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指导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校外体验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健全科学管理制度。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贫困学生,特别是学困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网页或栏目,开通QQ、微信等网上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便利、隐秘的心理咨询服务。各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的管理,建立心理档案,开放心理热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四)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一是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教育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进行宏观管理,加强指导监督,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优化教学环境,严格限制加班加点,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坚决制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努力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网络、手机监管,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力求监测预警早发现。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判和条件保障。三是推动社区咨询服务。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全县规划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规范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四是精准干预处置保底线。整合心理重症救治资源,加强精神医疗资源建设,畅通医校协同救治途径;提高班主任、课任教师、家长对心理保障的识别能力,强化应急心理援助,有效安抚、疏导和干预。五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宣传、文化、执法、群团等部门齐心协力,同抓共管,不断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使中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五)加强中小学生家庭亲子关系教育,做好心理健康家校共育。要充分调动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向用力,密切配合。通过主题讲座、亲子互动、个别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和家长掌握亲子沟通和交往的方法与技能,构建起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效预防心理极端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不同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让父母和孩子能彼此倾听内心真实的想法,或组织收看线上课程,帮助父母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使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作者分别系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四级调研员、县关工委副主任。


来源:南江县关工委    李国清